欢迎来到秦皇岛药科中等职业学校官方网站!

联系电话:0335-7905777

素质教育背景下班主任德育活动课实效性的深化研究

党的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中提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而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树立德育为首的思想。实事求是地说,很多学校对德育工作还是很重视的,也做了很多的努力,但是普遍存在着德育实效性不强的问题。究其原因,德育途径方法陈旧过时、缺乏创新、效率低下应该是主要原因。尤其是作为学校德育工作最基础的班主任工作随意性大、效率低,不能适应新形势对德育尤其是班主任工作的新的要求,严重影响了学校德育工作地有效开展。基于此,希望能够引起开展该项活动人员的关注,共同提高德育活动课的水平。

一、论证:德育活动课是班主任德育工作的主渠道

工作在教育一线的班主任,肩负着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推进素质教育的重任。但是,却长期处于缺乏重视、缺乏引领、缺乏指导状态,班主任工作盲目随意,费力不小,效果寥寥。这种困境不禁引得一些关心和研究班主任工作的人员地追问,班主任工作的侧重点应该在哪里?如何较快地提高班主任的工作水平及实际效果?

1.对传统德育之反思

对于班主任德育工作实效低的问题,笔者经过多年研究发现,既有传统德育目标与内容设置编排上脱离学生、脱离实际的问题,更有德育途径与方法陈旧过时、缺乏创新的原因。

传统德育忽视了德育源自生活与实践的原则。德育来源于生活,又必然回归生活,学生只有在多姿多彩的生活场景中才能得到亲身体验,达到知行统一的境界。传统德育的一个致命弱点就是忽视学生在德育中的作用,忽视作为独立个体,有着巨大发展潜力和个别差异的、有智慧的、有情感的人的存在,表现在德育的目标和内容的设置编排上,在途径和方法的确定选择上,既不考虑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也不关注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教育的过程成了教师备课的中心任务,学生在课堂上扮演着观众和听众的角色。在预先安排的固定目的、组织方式、活动程度等具体要求下,学生被动地进行着一种程式化、履行公事式的机械表演。这种反理性的教育方法造成了教育与现实之间的悬殊差距。

因此,传统德育忽视德育的实践性特质导致了德育的僵化与机械教条,也就必然成为班主任工作途径与方法因循守旧实效低下的根本原因。

2.德育活动课是班主任践行德育实践性理论的重要途径

在当代德育教育研究史上,关于道德认知与发展及教育的实效性问题,很多学者都提出了颇有价值的观点。其中,西方道德认知学派创立者中最重要的代表科尔伯格利用道德两难问题把学生置于真情实景中,让学生积极参与和决策,引导学生进行道德问题的讨论,从而使每一个学生都作为道德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并最大程度地发挥其主体作用,提高了道德的层次。其基本价值就是向我们论证了主体的参与和自主活动是道德发展的前提。没有学生的主体参与就不可能有真正道德的发展。换言之,活动是德育的生命。没有了活动,便没有了德育。

“道德根本上是实践的”,道德的实践本质决定了道德教育具有强烈的实践性特征。“德育回归基础、回归生活与实践”正是这一理念的具体体现。构建了学生的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的整合模式,并充分认识到,德育过程是知、情、意、信、行相统一的过程,只有知识传授,而无情感陶冶和行为引导,不是完整的德育。因此,我们要增强德育的实效,必须加强德育的实践与活动环节。毫无疑问,建设德育活动课是班主任加强德育实践与活动环节的重要途径。

德育活动课通过给学生提供各种各样真实的道德情景和道德冲突,通过学生现实的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不仅把抽象的道德原理和规范以具体的方式呈现出来加深学生的道德认识,培养学生对道德情景的自主判断能力,而且还会使学生产生相应的情感体验和自觉的参与意识,从而使学生的道德知识转化为自己的观念和品行,使学生在未来遇到相似的情景时受到类似情景的触发而引起道德行为动机。德育活动课注重弘扬人的主体性,挖掘和引发人的自觉性、积极性、独特性和创造性。从学生兴趣出发,从学生的情感需要、意志、理想出发,在活动中为学生提供发展个性,进行独立思考和选择的道德实践的机会,使他们在实践中借助于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和智慧,努力探索,在活动中不断强化道德认识,培养道德情感,促进自身品德的发展。这充分体现了对学生主体的尊重,体现了德育工作的人本化特征。

3.德育活动课的界定及意义

德育活动课是学校教育者为了促进学生的道德生成而有计划、有目的精心设计的、在班主任主导下与学生共同参与的道德实践活动,是通过道德实践活动促进学生道德发展的教育教学活动。德育活动课与传统的主题班会也是有区别的。主题班会大多是根据班级需要,班主任针对班级当前出现的不良问题或现象为纠偏正错教育学生而开展的一种活动,它具有“应急性”特点。因为是“会”,它远不如“课”环节齐全,结构紧密,条理清晰。因此,也可以认为德育活动课是教育目的更明确、教育手段更灵活、教育方法更科学、教育效果更明显、组织形式更严谨的主题班队会。由此,德育活动课具有计划性、教育性、创生性、实践性等特点。

积极开展德育活动课对于现阶段创新德育途径与方法,增强班主任德育工作实效性有重要意义。德育活动课是学校活动课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德育活动课是向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一条重要渠道,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阵地。它有着学科课程无法实现的功能,与德育学科教育也有很大的互补性,从德育实践的角度更应当加强德育活动课程的建设。它的最大特点是通过思考探究、体验感悟能够有效地解决围绕在学生身边的热点、难点、疑点问题。因此,无论从育人的角度考虑,还是从广大青少年的身心健康着想,应该有计划、有目的、系统规范的开展德育活动课。引导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发展。建立学生主体参与的德育活动方式是增强学校德育工作针对性、实效性的关键。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焕发学生的主体能动性,激发他们积极向上的精神,使学生真正做到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教育,这正是现代德育的观点。

二、写实:德育活动实效性的有效探索

长期以来,笔者不仅对德育活动课进行了比较深入的探索与实践,对理论研究成果进行了有效的总结与提升。因此笔者认为,一个成功的德育活动课应该主题鲜明,活动针对性强,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有吸引力;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生动活泼,学生喜闻乐见。事实上,成功的德育活动首先是实效性很强的活动课。它来源于:德育活动课主题的选择与确立。

首先,德育活动课的主题要根据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总体计划,联系班级工作实际来确定。其次,德育活动课的主题的选择,活动的设计,都应按中学生德育大纲的要求来确立或延伸。要避免随意性,要注意科学性、系统性和规范性。德育活动主题的选择一般从以下两方面考虑:

一是从德育内容方面选择主题,德育包括道德教育、法纪教育、政治教育和思想教育等四个方面的内容。四者在德育内容结构中的地位是:道德教育是基础,法纪教育是保障,政治教育是方向,思想教育是先导。根据德育内容及其各自地位,结合当前党和国家关于德育建设颁布的重要文件及主要领导人发表的重要讲话作为德育教育选题原则。

二是串材:要贯穿“体验→感悟→落实”这一主线。按照“近”“小”“实”“亲”原则筛选出的材料,根据什么主线贯穿呢?通过研究与实验发现以“体验→感悟→落实”为设计主线较好地解决“过程的隐蔽性”这一问题,做到“知”“情”“意”“信”“行”的和谐统一,使整个教学过程确实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其中,体验是基础,感悟是关键,落实是目的。教师在具体备课时,应通过设置情景或活动让学生进行充分体验,通过学生体验催生感悟,再在学生深刻感悟的基础上,启发引导学生解决发生在身边的实际问题或困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