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和谐教育” 促进学生和谐发展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构建“和谐教育”,优化学生学习品质,促进学生和谐发展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古代大教育家、思想家孔子的教育思想其核心是“仁”和“礼”,在孔子看来人之所以为人,就在于懂“礼”识“仁”。人只有具备“爱人”的高尚品德,才会很好的与人相处,才能摆正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学生只有在和谐的环境中学习,才能优化学习品质,提高自主学习能力,促进全面和谐发展。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提出“学校教育的理想是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社会进步的积极参与者”。在改革发展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人们所追求的是使受教育者人格品质全面和谐发展。使他们能够主动适应并创造未来社会。而“和谐教育”正是在胡总书记科学发展观指导下,落实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具体措施。我们构建“和谐教育”,应在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基础上,使学生的身体与心灵、智力与德行、知识与能力、理性与审美得到全面和谐发展。学生只有身心健康、人格完善、和谐发展,才能提高在新课程学习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才能促进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的全面提高。
一、构建“和谐教育”的目标
教育的基本功能和最终目标都是为了满足人的需要,提升人的品位,开掘人的潜能,发展人的个性,使人享受良好的生活,最终促进人的和谐发展。构建“和谐教育”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新课程改革的教育目标。我们构建“和谐教育”主要通过构建人文化的校园环境、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科学有序的教学过程来实施。在德育目标上充分体现教育的和谐性,既要充分挖掘学生潜力,又要考虑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其主旨是使学生人格完善、和谐发展。其表现在教育与自然的和谐、环境的和谐、社会的和谐。不是某一时期、某一阶段的和谐,而是教育全过程的和谐。我们提出“和谐教育”的基本目标“学生身心健康、和谐发展”和争取目标“具有自主创新、可持续和谐发展”。并将和谐教育目标纳入学校教育发展规划。通过教与学互动、师与生互动、家与校互动来实施。在时间上提倡终身学习、终身教育、终身发展。在空间上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教育力量和谐一致。在教育方式上;一是充分发挥学校专业教育的核心优势,教师正面教育、为人师表的影响力,强化学科之间教育和谐,德、智、体、美、劳五育和谐,把促进学生和谐发展贯穿到各科教学活动中去。二是.重视家庭教育的基础作用,家庭是学生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通过开办家长学校,提高家长素质是实施“和谐德育”的目标。三是利用社区教育的辅助作用,建立学生社区和谐教育实践基地,通过学校、家庭、社区与街道的和谐共建,教育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处等实施教育目标。学校、家庭、社区“三教”相互协调,取长补短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产生多渠道、多方位教育和谐共振的教育效应。
二、构建“和谐教育”的内容
1、构建人文化的校园环境,用环境陶情育人
环境可以陶冶学生情操,环境更可以改变人的行为。小学生可朔性强,对任何事物都怀有好奇心,所以我们尽可能为学生营造一种人文化的校园环境,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俗话说,学校无闲地,处处都育人。我校是一所新建学校,校园面积不大。但我们在净化、绿化、美化上下工夫,在构建人文化的校园文化上做文章。让校园的每个设施都发挥教育作用。首先是校园文化墙的建设;我们在校门的东面墙上写上“校规、校训、教育方针、”。在醒目的教学楼前写有“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学会创造”大型标语。在教室走廊洁白的墙壁上悬挂着名人名言。其次是学校广播、黑板报的内容经常更新,既有学校的办学思想、教育教学辉煌业绩,又有感动中国的杰出人物、学生身边的先进典型;既有国际、国内新闻报道、学校每月教育主题,又有优秀班级、师生中好人好事、学生优异成绩表扬等。板报宣传让学生增强荣誉感和自豪感,激励他们更上一层楼。在学校里一年四季有鲜花绿叶、各类植物枝繁叶茂正好像学生活泼健康、茁壮成长。也象征学校积极进取、和谐发展。
2、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双主体”和谐育人。
师生关系是学校教育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不仅是有效进行教育活动,完成教育任务的必须,而且也是一种教育力量,能够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发展产生极大的教育影响。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完善人格不是靠“教”出来的,而是学生在良好、健康的人际关系中耳濡目染,逐渐养成的。在教育活动中教师与学生能够平等相处、诚恳相待,学生人格就能充分尊重,个性潜能得以发展,教师的高尚情操、优良品质、健全的人格、精湛的业务、过硬的教育教学艺术等都能够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我们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和谐教育”,通过师生心灵互动、生生心灵互动、,利用书信、网络、电话,开展“老师我想对您说”、“同学我想对你说”、“爸爸妈妈我想对您说”心灵互动,交流沟通,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提高自治能力。“以人为本”的心灵互动、交流沟通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学校、做集体小主人的意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求知欲。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到新课程学习活动,自觉进行预习、复习、作业、独立思考并在学习中主动提出问题与同学进行讨论交流,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的自觉性。所以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双主体”和谐育人是构建和谐教育的基础。
3、设计科学有序的教育过程,知情意行和谐育人。
用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教育,需要科学有序的教育过程。作为教育者应根据社会需要,遵循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对受教育者科学地传授道德知识、陶冶道德情操、培养道德意识、引导道德行为的过程。即为“知情意行”的过程。“知”即认知,指教育者引导受教育者对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进行感知和理解;“情”即情感,是指在教育者影响下,学生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关系的态度;“意”即意志,指学生为了达到一定的目的而形成的主观能动行;“行”指的是道德行为和实践。“知情意行”是德育工作的四个相辅相成的环节。他们各司其责,又相互融合。学校教育要取得较大的成功,取决于四个环节的和谐统一的程度。因此,提倡和谐教育观,应遵循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将“知、情、意、行”和谐地整合在一起,不能片面强调一方,忽视其它任何一方,而应以传授道德认知作基础,涵养道德情感为关键,培养道德意志作保证,把社会意志自然地转化为学生的个人意志,实践道德行为,获得“和谐互助、相互促进”的理想效果。
4、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五育”和谐育人。
用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教育”,需要树立和谐发展的教育质量观,使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审美艺术素质、劳动技能素质得到全面而和谐的发展。在传统教育中,学校教育往往较多强调道德知识和纪律条例的外在强化,忽视对学生个性品质的培养。其实人的主体性发展表现在人的各种能力和素质的综合发展,在市场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对学生的个性发展产生诸多影响。人在社会生活中,必然要受到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关系的制约。人生的真谛就是要正确处理各种社会关系,这正是德育的本质所在。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五育”和谐育人。一方面,强调德育的首要地位,充分发挥德育对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的导向、动力和保证作用;另一方面使德育寓于“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之中,充分发挥“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对德育的传输、内化和巩固功能。“五育”相互交织、相互渗透、相互融合。“五育”和谐,促进了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三、构建“和谐教育”的原则
1、按学生年级高低,由浅入深的原则。学生的人格品质的形成发展是有序和逐步深化的,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的积累、行为的强化,体现出从低到高,由浅入深的过程。我们根据各年级学生的身心特点坚持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线,以“八荣八耻”教育为重点,以日常行为规范训练为基础,各年级各有侧重点,又相互贯通的开展“和谐教育”系列活动。低年级以培养良好的习惯为主的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教育;中年级,了解中国革命史,学习老一辈革命家的故事,英雄模范人物的故事,孝敬父母,逐渐养成良好习惯为主;高年级,知道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的指导思想。知荣辱、明道理、学会感恩逐渐养成良好的习惯,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明确学习目的,做一个合格的学生。
2、按道德水平上下,因材施教的原则。由于学生个性的差异,家庭环境的不同,道德水平出现上、中、下各层次。“和谐教育”按学生道德水平层次因材施教。对于思想品德行为处于中上层次的学生(如三好生、优秀团员等)注重社会理想和价值观念的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形成较高的思想境界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对于道德水平处于中下层次的学生(学习困难生和问题学生)多利用谈话、交流、摸清学生的内心世界,有针对性地帮助他们分析主观原因和客观事实,生活上关心,学习上帮助,通过“手拉手”,师生心灵互动、以心换心、以情陶情,促使他们尽快提高。
3、按德育层次褒贬,循序渐进的原则。长期以来,人们对学生道德行为的评价一类是道德褒扬,一类是道德批评。中职学生道德意识处于发展阶段,存在较大的可塑性,因此对学生道德行为评价应摆脱那种“非彼即此”的绝对模式,增加一个道德容许层次,即人的道德行为从动机和效果看,属于利已不损人的。对这类行为,如果褒扬则显得过高,而批评又不切合实际,允许在一定范围内存在。使学生认识到在一定社会中,人的道德行为兼有超前性、滞后性和现实性,把高层次作为道德教育目标,中、低层次普遍要求作教育重点,教育学生逐步向高层次目标努力。我们学校针对以往写评语公文格式,千人一面、语言生硬……进行改革。改变人称,变换角色,多角度评价,要求教师用谈话的语气,散文的格式,鼓励的语言,尊重学生人格,写出学生的个性特长。改革后的评语饱含情感,蕴藏艺术,学生家长爱看,百读不厌。学生、老师、家长三者的心,因评语而互动相连。
构建“和谐教育”,促进学生和谐发展。努力做到学校一切教育活动与过程都从学生和谐发展的需要及其规律出发,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唤醒学生主体意识,培养学生主体能力,促进学生和谐发展,努力提高学校办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