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秦皇岛药科中等职业学校官方网站!

联系电话:0335-7905777

推动中专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发布时间:2009-05-26

随着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的调整,科学技术的进步,人才需求的变化,以及招生与毕业生分配的改革,给中专教育发展既创造了良好机遇,也带来了严峻的挑战。特别是近三年来,在我国全面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中专教育遇到了诸多新问题,影响和制约了中专教育的进一步改革与发展。
当前,中专教育实行“交费上学,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政策,取消了过去上中专不交学费,毕业后包分配、当干部等优惠条件。这些举措暂时还未能被社会、家庭与个人所理解。加上近年来受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不少中专生回乡工作无着落,外出打工的收入并不比一般“打工仔”高多少,这些都挫伤了学员上学的积极性。综合表现情况是:招生难,教学难,就业难。
但是,应当清醒地认识,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国家,保留中专教育是客观的需求。资料显示,随着初中学龄人数的增加及初中毕业生升学率的提高,今后十年,我国高中阶段教育的普及率将由55%提高到85%左右,其中的一半要由中职学校接纳。另据联合国有关资料报道,世界各国在人均国民收入2000美元阶段,大量需要的仍是中级职业技术劳动者,过去十年,92个国家和地区的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人数增长了83%。所以说作为我国中职重要支柱的中专,应该是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我们要既正视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又要看到有利条件与良好发展趋势,争取与创造条件深化中专教育改革,开创中专教育的新局面。
一、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办好中专,既要激发内在活力,又要有好的社会氛围。现在中专学校的主管部门很多,但协调服务不够;学校的社会负担也较重。这就不可避免地影响了学校的运转效率和办学成本。提出以下几点。
1.认真研究与完善相关政策。政策对中专改革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没有相应的政策支持,学校的很多改革就难以展开。比如解决学校人浮于事、“大锅饭”、“铁饭碗”、在岗的不适应、适岗的进不来等问题,就必须有相应的配套政策。另外象招生、就业、管理、评估、经费、计划等方面的政策,迫切需要根据改革的总体要求,加以系统的改进和调整。政府的办学经费,应该向办得好、社会效益高的学校倾斜,以促进中专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招生计划、专业配置、新生录取等方面的政策应更加放开,扩大学校的自主权;在中专毕业生的就业、户口问题上,也应该有相应优惠的政策。要继续支持办好一批重点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以此推动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学改革和办学水平的提高。
2.加强部门服务与支持。我国中专的发展,有关部门是倾注了大量心血的。在目前比较困难的情况下,从计划、财政、物价、劳动、人事综合部门到行业主管部门、教育行政部门,对中专教育应给予更多的关心与支持,这是理所当然的。应该注意的是,关心支持要帮在点子上。据我们了解,部门对学校的支持,如果只是像过去那样,发文件、下指标、拨经费,是远远不能适应新情况的,还要特别重视给政策、给权力、给活力,变观念、抓改革、换机制等措施;重视依法行政,管理与服务相统一,既为政府解决中专的有关问题当好参谋,又要积极面向学校主动搞好服务。
3.创造良好舆论环境。目前我国尚有60%的GDP(国内生产总值)要靠低技术产业提供,中低职业技术劳动者还是大量需要的;员工学历结构的过度“高级化”、单一化,反而容易导致高成本、低效率、队伍不稳定。但这样的道理,现在宣传得不够。对群众中存在的上中专不合算的看法,对许多单位片面强调人员高学历,追求清一色“本科以上”、“研究生”的用人观念,缺乏正确的引导。有些中专培养的学生比较对路,但由于宣传推销没有跟上,故造成“锁于深闺,苦于待嫁”的局面。需要高度重视宣传,抓好舆论环境。这不只是中专发展的迫切需要,更重要的是有利于产业结构、劳动者素质结构的优化,有利于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4.努力创造公平的办学竞争环境。随着多种办学形式的发展,规范办学竞争已成为一个很紧迫的问题。研究建立相当的管理、竞争规则,建立科学合理的办学评估制度、督查制度,都需要提上议事日程。如果经过一段时间的工作,逐步形成科学合理的社会评价机制、同类学校平等竞争的机制,就能改善中专办学环境,促进中专教育持续发展。
二、持续发展中专教育的对策
我国中专教育出现的问题和面临的困难,只有通过改革与发展才能解决。但发展不能只是数量上的增长,还必须注重质量上的提高。
1.加快中专教育结构和学校布局调整
在调整中专办学管理体制的过程中,中专教育结构调整要适应经济结构调整的需要。要适应各产业创新情况、就业人数、劳动力的素质结构、生产设备和产品的科技含量等。普通中专面临大分化、大调整时期,在中专教育资源优化上,既要打破部门,行业、行政区划和类别界限,淡化隶属关系,建立与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相适应的、合理的学校和专业布局结构。又要防止中专教育资源流失,要因地制宜,实行三教(普教、职教、成教)统筹,实行跨行业、跨地区、跨所有制的共建、合并、划转和联合办学。同时,要扩大学校自主权,全方位的面向社会自主办学,提高办学效益。
2.加大政府投入,改善办学条件
科学、合理地投入、配置、使用现有中专教育资源,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中职教育体系。要加大政策投入,同时建立教育投资渠道多元化体系,逐步实行职业教育经费由国家,企业(用人单位)和个人共同承担。同时,要制订规范学校实验、实习教学设施、教学手段和师资培训的经费渠道,使用、管理等制度,以满足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需要。
3.采取优惠政策,扶植中专教育发展
在不完全成熟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职业教育,完全依靠市场调节只会扰乱教育市场,不利于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政府要对招生、收费、就业等加强宏观调控手段。合理确定普高与职高的比例,中专招生计划要以市、州为主统筹安排,规范招生市场。逐步完善和扩大对口升学率(中专升大学)。适当降低收费标准,实施助学贷款。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和就业上岗准入用人机制。要建立健全毕业生就业信息网络,规范就业市场。
4.加大政府宏观调控力度
随着中专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政府管理中专教育要从供给管理为主转变为需求管理为主,加大统筹力度;要从条条行业管理为主转变为省、地市两级块块(区域)管理为主,行业为辅的体制。要将此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总的规划,把经济发展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素质轨道上来;加强依法治教、依法执教,建立健全学校评估制度和教育督导制度,规范办学行为,对中专教育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进行全面监控。
5.中专教育要立足于以改革求发展
中专教育当前遇到的困难,主要是改革中的适应性问题。过去中专学校的中心任务就是完成招生和教学计划,现在则要以培养市场需要的一线实用人才为主要目标。这就涉及到办学方向的重大转变,学校要面向市场,自主办学,要象企业抓购销一样抓招生和就业,要象抓产品开发一样抓专业调整。这就要求在办学模式上,应从以计划分配型教育转向以市场竞争就业型教育为主,兼顾升学教育和各种上岗职业资格证书培训的轨道,走产教结合、工学结合的办学路子;在培养目标上,应从以培养干部、技术员类人才为主,转到为产业培养一批实用型人才为主的轨道;在教育教学改革上,必须紧密结合行业、区域经济发展的人才需求,不断开发、调整专业,加强“双师型”队伍建设,加强素质教育,推行学分制,围绕以人为本,以能力为主线,切实加强实践教学,培养地区、行业需要的各类人才。在工作思路上,要改“等、靠、要”为自主开拓市场,主动适应和服务市场经济的需要,以此焕发生机,求得生存和发展。
中专教育的健康发展与稳步提高,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是历史进步的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