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开始迈向国际化
发布时间:2009-05-25
韩晶岩博士毕业于辽宁中医药大学中医系,现任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中西医结合教研室主任、北京大学医学部天士力微循环研究中心主任和日本庆应大学医学部共同研究员。此外,他还兼任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常务理事、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中药药理学会副主任委员、日本临床中医药学会理事秘书长、日本微循环学会评议员、日本汉方研究财团理事、美国消化病学会国际会员、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微循环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学术职位。近一时期,网络上有关中医药生存问题议论纷纷,引起了读者的广泛关注。为此,记者就中医药在国际上的地位问题采访了韩博士。
记者:现在哪些主要病症威胁民众健康和影响医疗财政?
韩博士: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医学的发展,以细菌感染为代表的一元性疾病已逐步得到控制,而与环境和生活习惯相关的疾病如肥胖、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和癌症等,已逐渐成为中国和其他发达国家威胁国民健康的主要病种。
以日本为例,在1.3亿人口中,每年因高血压就诊者达800万人,因糖尿病就诊者达200多万人(实际患病人数近1000万),因心血管疾病就诊者达200多万人,因脑血管就诊者达200多万。每年有15万余人死于癌症、28万余人死于心脑血管疾病。日本每年用于糖尿病的医疗费用高达1万亿日元(约合700亿人民币),用于高血压、心血管、脑血管和癌症等疾病的医疗费用总和超过5万亿日元(约3500亿人民币)。
这些疾病的直接医疗费用占日本全年医疗费用的1/5。日本的年税收约为44万亿日元,政府每年须从税收中拿出12万亿日元支付医疗费,余下的19万亿日元由保险公司和患者个人支付。由此可见,心脑血管疾病已成为威胁民众健康、影响医疗财政和制约经济发展的主要疾病。
记者:为何像日本这样医疗水平较高的国家也不能有效控制心脑血管疾病?
韩博士:日本西医学基础研究和临床诊疗优于我国。但是,心脑血管疾病的最大特点是血管和微血管的多环节、多靶点病变,包括血管内皮损伤、白细胞或血小板与血管内皮粘附、过氧化物产生、血管内皮或基底膜损伤、血浆白蛋白外漏或血液成分游出、血管外的肥大细胞脱颗粒释放血管活性物质攻击血管等。由于西医用单一化合物在预防、治疗像细菌感染这种单一因素疾病方面取得了成功,使得人们习惯了单一化合物作用于一个靶点的研究和治疗模式。以单一化合物为基础的药物仅可作用于血管障碍的某一个环节,如拮抗钙离子通道或抑制受体等,其结果仅仅是扩张血管或抑制血栓形成。而单纯地扩张血管对于上述各种病变没有恢复作用。所以,日本厚生省发布的50年来高血压就诊资料表明,不但没有降低高血压患病率,也没有降低由高血压引发的心脑血管疾病等疾病的发病率。
另一方面,目前日本厚生省已正式认定了44种疑难病,包括癌症、类风湿、多发性硬化症、系统性红斑狼疮和溃疡性结肠炎等。这些疑难症多与微循环障碍和免疫异常相关,而微循环障碍和免疫异常均是多因素、多环节病变的疾病。由于现代医学缺少调整多环节和多因素疾病的有效方法,所以对这些疑难病束手无策。
记者:在西医为主的日本,政府为何开始重视中医药医疗?
韩博士:由于现行的以西医为主的医疗体制不能有效防治心脑血管疾病和疑难症,不能有效控制医疗财政的逐年攀升,在中医药有识之士的推动下,日本开始考虑通过中医药的介入来缓解医疗财政。
根据有关规定,以前医生可在保险中使用117种中药复方,药剂师可使用240种中药复方。但由于大多数医生和药剂师在大学期间没有经过正规的中医学教育,导致使用中药治疗往往达不到应有疗效,因此2004年4月1日起,日本文部省规定在大学医学部的药理学中增设一门新课———汉药概论。目前,日本全国的81所大学医学部都开设了该课程。
记者:中医药在防治心脑血管疾病和疑难病症方面有哪些优势?
韩博士:首先中医药将环境和生活习惯等要素列为病因,在预防和治疗时详细分析环境与生活习惯,再根据个体差异和病变的不同环节,用由天然多成分配合的复方进行调整。从理论上讲,这样的治疗思想和治疗方法满足了心脑??。其次,中医药有经过数千年的临床应用历史,每一种治疗方法或药方都经历了数千年的临床验证和调整。
1991年,我到日本庆应大学医学部内科微循环研究室做研究工作,用微循环动态可视化的技术系统地观察了中药复方、中药单体对动物活体内微循环障碍不同靶点的改善作用,发现中药可以对微循环障碍进行多靶点的调控。比如复方丹参滴丸可清除过氧化物,可抑制白细胞和内皮细胞的粘附因子的表达,也可抑制血管外肥大细胞脱的脱颗粒。
中医将作用于微循环障碍不同靶点的中药结合在一起,增加了中药改善微循环障碍作用靶点,使它具有用单一化学成分不具备的多靶点调整作用。中药含有的多成分是其多靶点改善微循环障碍的物质基础。尽管这些仅是中药作用原理的冰山一角,但我们可以从中看出中医药在防治心脑血管方面的巨大潜力。
但由于中药是天然的,其生长环境、收获、储藏和加工方法都会影响有效成分的均一和恒定;其天然的多成分构成特性使其在吸收、代谢、药效等方面较单一化合物更为复杂;其多环节和多靶点的调整作用,使得在揭示其作用原理时较单一化合物所需要的方法和手段要求更高。因而,中医药现代化的路途更加艰巨。